《怒与悲》
闲来行走白沙滩,偶遇小伙很健谈。
问及南海不平事,但请阿叔切莫谈。
大学毕业无处去,家里没了种粮田。
东闯西撞难成就,出力流汗不挣钱。
男大当婚女当嫁,买房好比上青天。
自身难保无人问,管他主权不主权。
老夫听罢一声喝,是谁毁了我少年?
《电母台风》
雷公电母掠琼崖,地动山摇风摧花。
暴雨倾泻江河啸,怒浪滔天似野马。
茅屋草舍洪水漫,相顾失色儿唤妈。
幸得政企担道义,去危就安保万家。
《秋日漫步》
乌云漫卷七月天,晓风夜露秋荷残。
林深不闻鹧鸪啼,软红香土化青烟。
《贺中国女排里约夺冠》
巾帼奇才战沙场,绝世独立势难挡。
骁勇善战小天下,龙骧虎步美名扬。
精卫填海不移志,衔胆栖冰铁头榔。
黄龙痛饮齐欢畅,炎黄儿女当自强。
注:
1.精卫填海:本意精卫要把海填平。喻意:比喻意志坚决,不畏艰难,有锲而不舍的精神;比喻仇深似海,立志坚决报复。出自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。
典故原文:曰发鸠之山,其上多柘木,有鸟焉,其状如乌,纹首,白喙,赤足,名曰“精卫”,其鸣自詨。是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。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,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漳水出焉,东流注于河。
2.衔胆栖冰:衔:嘴含;胆:苦胆;栖:栖息。嘴里含着苦胆,居住在冰上。形容刻苦自励。出自《晋书·刘元海载记》:“但以大耻未雪,社稷无主,衔胆栖冰,勉从群议。”
3.痛饮黄龙:本意:攻下金国的首都黄龙府,大家痛痛快快地开怀畅饮。原指攻克敌京,置酒高会以祝捷。后泛指为攻克敌人的首都而开怀畅饮。出自《宋史。岳飞传》"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,飞大喜,语其下曰:'直捣黄龙府,与诸君痛饮耳!'"
4.北京时间8月21日,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在马拉卡纳齐诺体育馆举行,由中国队对阵塞尔维亚队,中国队3-1战胜塞尔维亚队获得冠军。
《秋雁私语》
秋月如钩愁云惨,冷风清雨一身单。
天外孤鸿孑然啼,缠绵悱恻向谁言。
《淑女》
云轻柳弱楚腰软,风鬟雾鬓碧玉簪。
杏脸桃腮羞怯怯,梨花带雨犹自怜。
注:
1.云轻柳弱:比喻妇女的头发轻柔,腰肢细软。出自宋 张先 《醉落魄》词:“云轻柳弱。内家髻要新梳掠。” 宋 何作善 《浣溪沙》词:“黛浅波娇情脉脉,云轻柳弱意真真。”
2.风鬟雾鬓:鬟:环形发髻;鬓: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。形容女子头发的美。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。出自宋·苏轼《题毛女贞》诗:“雾鬓风鬟木叶衣,山川良是昔人非。”宋·范成大《新作景亭程咏之提刑赋诗次其韵》:“花边雾鬓风鬟满,酒畔云衣月扇香。”
3.杏脸桃腮:脸似杏花白,腮如桃花红。形容女子容貌美丽。出自元·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一折:"杏脸桃腮,乘着月色,娇滴滴越显得红白。"[
4.梨花带雨:像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。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。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。见于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四回纣王定睛观看,见妲己乌云叠鬓,杏脸桃腮,浅淡春山,娇柔柳腰,真似海棠醉日,~。
《闲来煮月》
玉液慢煮一壶月,冷风无语撩竹帘。
问心缥缈归何处,云卷云舒望空天。
《风雨替花羞》
秋雨如约敲纱窗,软风无语呵梦香。
紫竹瑟瑟为谁泣,红杏羞花骑东墙。
《七夕》
巧月新风秋雨凉,雄鸡高歌篱笆墙。
葡萄架下听仙韵,织女何时会牛郎。
注: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或七姐诞,发源于中国,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,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,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(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)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,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,所以人们称这天为“乞巧节”或“少女节”、“女儿节”。
七夕节的来历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,它最早的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,如《诗经·大东》:“跤彼织女,终日七襄。虽则七襄,不成服章;睨彼牵牛,不认服箱。”还有明代罗颀《物源》曰:“楚怀王初置七夕。”不过那时候的七夕,是祭祀牵牛星、织女星,并无后面的故事。直到汉代,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,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。如东汉应劭撰的《风俗通》载:“织女七夕当渡河,使鹊为侨。”又如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俱以习之。”
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,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、白头偕老”的情感,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。随着时间演变,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。2006年5月20日,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《秋别离》
金风送爽桐铃响,闾巷草野溪水长。
社燕秋鸿离别恨,阳关三叠更凄惶。
注:
1.闾巷草野:闾巷:街巷。比喻民间乡野地方。出自唐·王勃《上皇帝万言书》:“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,而亦未见其多焉。”
2.社燕秋鸿:燕子春社时来,秋社时去;鸿雁秋时来,春时去。以此比喻刚刚相见,立即又相分别。宋代苏轼《送陈睦知潭州》诗:“有如社燕与秋鸿,相逢未稳还相送。”
3.阳关三叠琴曲。琴谱以唐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诗为主要歌词,并引申诗意,增添词句,抒写离别之情。因全曲分三段,原诗反复三次,故称"三叠"。后泛指送别之曲。出自宋·周邦彦《苏幕遮》词:"《三叠阳关》声渐杳。断雨残云,只怕巫山晓。"
《山村急雨》
银河倒泻山村惊,电闪雷鸣天地崩。
草舍竹林依四壁,偷闲躲静听雨声。
海南省海洋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©2024 All Right Reserve 琼ICP备2024028695号-1